《中国书法十五讲》:解码千年笔墨韵律,开启一场与古为徒的艺术修行
一、笔墨乾坤中的东方哲思
《中国书法十五讲》以北京大学书法公开课为根基,构建起贯通技法、审美与人文的三维坐标系。方建勋教授将书法解构为六个诗意世界——从"笔墨"的物质载体到"再造"的精神超越,揭示这门艺术如何以线条为经脉、以墨韵为气血,承载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与生命观。书中提出,书法不仅是"纸上的舞蹈",更是"心灵与时空对话的仪式",每一笔提按转折都暗合阴阳之道,每处章法布局皆呼应天地秩序。
二、十五重门径的智慧图景
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框架包裹生动的教学实践,形成独特的认知阶梯:
1. 溯源寻根(第1-3讲)
从甲骨文的巫觋刻痕到兰亭序的文人雅趣,梳理汉字五体演变中的文明密码。特别揭示"隶变"这一关键转折如何让文字挣脱象形桎梏,成就抽象艺术的飞跃。
2. 技法解构(第4-8讲)
以显微镜般的观察剖析《祭侄文稿》的枯笔颤栗、《韭花帖》的疏朗空灵,通过超千幅高清图例,演绎"八面拱心"结构法则与"屋漏痕"笔法真谛。独创性地将苏轼"神、气、骨、肉、血"生命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审美标准。
3. 心性修炼(第9-15讲)
在怀素狂草的墨浪中窥见禅意迸发,于傅山"宁拙毋巧"的宣言里触摸士人风骨。提出"临帖即对话"理念,强调摹古不是复制形貌,而是"与古人精神往还"的创造性转化。
三、穿越时空的经典对话
书中闪烁着诸多启人心智的智语箴言:
- "书法是戴着镣铐的舞蹈,法度越严苛,自由越珍贵"——道破规矩与创造的辩证关系
- "看帖如看山,须见其势;临帖如临渊,必究其微"——提炼观察与实操的双重维度
- "笔墨当随时代,而气韵必追古人"——平衡传承与创新的永恒命题
这些凝结实践智慧的警句,恰似散落书中的北斗星辰,为习书者指引方向。
四、多维立体的修习地图
作为新形态文化读本,该书突破传统书法著作的局限:
1. 视听融合:每讲附带的课程视频,生动再现北大课堂的思辨场景,王羲之《丧乱帖》的笔锋急转、颜真卿《麻姑坛》的雄浑气魄,在动态演示中纤毫毕现
2. 临创指南:特别收录的碑帖示范视频,将《张迁碑》的方劲古拙、《书谱》的潇洒流落等经典范式,转化为可模仿的肢体语言
3. 文脉解码:通过"天下三大行书"的情感光谱分析,揭示《兰亭序》的微醺逸气、《祭侄稿》的悲愤郁结、《寒食帖》的苍凉旷达如何化作笔墨的呼吸节律
五、笔墨深处的生命觉醒
这部著作给予现代人的启示远超艺术范畴:
- 在疾驰时代重拾慢的哲学:通过"笔笔送到"的书写训练,修复碎片化生存中的专注力
- 于数字洪流中守护人文温度:从"永字八法"的提按顿挫,感悟机械复制时代的手工尊严
- 借黑白之道参悟生命灰度:在墨分五色的层次中,领会"计白当黑"的人生智慧
正如方建勋在书中所言:"书法是中国人精神上的太极拳。"《中国书法十五讲》恰似一柄打开传统宝库的密钥,让每个翻开它的人,都能在横竖撇捺间遇见更丰盈的生命境界。当您跟随这些文字踏上这场纸上修行,或许会在某个蘸墨的瞬间突然懂得:原来我们追寻的不仅是字的形态,更是让灵魂站立的姿态。
---
《中国书法十五讲》:可赏、可读、可学、可写,尽显书法之妙
《中国书法十五讲》:书法的书写,就如一场舞蹈-手机新浪网
让书法接上“地气”——读《中国书法十五讲》-中国青年网
与古为徒 - 中国书法十五讲 - 豆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