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内容

哗众取宠

当代艺术太高冷?这本“毒舌指南”教你撕掉装腔面具,活出艺术范儿!

---

一、打破神坛:艺术不是精英的密码

“看不懂当代艺术是我的错吗?”当你在美术馆面对一堆抽象装置陷入自我怀疑时,英国特纳奖得主格雷森·佩里早已备好解药。这位穿女装骑自行车的伦敦艺术大学前校长,在《哗众取宠》中挥动手术刀,将当代艺术繁复的理论包装层层剖开,露出最本真的肌理——“艺术本应活在市井烟火里,而非供奉在学术象牙塔”。

书中开篇便戳破大众的焦虑:艺术欣赏无需文凭认证,更不必背诵晦涩术语。佩里以自身创作陶罐却斩获顶级奖项的经历为例,戏称“当代艺术圈就像马戏团,批评家是驯兽师,而观众只需享受表演的荒诞与精彩”。这种去魅化的视角,让《卫报》直呼此书是“献给每个艺术门外汉的情书”。

---

二、内容解码:从菜市场到拍卖行的艺术漫游

1. 认知重构篇
- 小便池如何成为艺术品?杜尚的《泉》被重新解构为“观念革命的爆破筒”
- 40幅灵魂手绘插画揭秘:艺术品的价值=50%创意 30%故事 20%营销玄学

2. 金钱游戏手册
- 拍卖槌下的心理学:为何空白画布能拍出天价?
- 画廊主、策展人、艺评家构成的“利益食物链”生态图谱

3. 生存指南模块
- 给艺术创作者的忠告:“别在工作室饿死,先学会给藏家讲好故事”
- 给普通人的建议:“逛美术馆时,请把说明书当厕纸扔掉”

书中穿插的BBC里斯讲座精华,犹如打开艺术黑箱的万能钥匙。当佩里调侃“艺术家的工作就是给哲学问题做视觉美甲”时,那些曾让你望而生畏的装置、行为艺术,突然变得鲜活可亲。

---

三、毒舌金句:刺痛与治愈并存的智慧火花
1. “当代美术馆里最该展出的,其实是观众们的困惑表情” —— 对艺术体制的犀利解构
2. “批评家的工作,就是把雾霾写成彩虹” —— 揭开艺术话语的包装术
3. “穿着高领毛衣看展不会让你更懂艺术,但可能会得颈椎病” —— 消解故作姿态的观赏焦虑
4. “艺术市场的真相:我们都在买卖空气,只是有些人买的空气装在爱马仕袋子里” —— 资本游戏的黑色幽默

这些裹着英式冷幽默的警句,被《泰晤士报》赞为“当代艺术的卸妆油”,让读者在捧腹间重获审美自由。

---

四、跨界启示录:艺术思维的降维打击

当佩里建议“用选牛仔裤的态度挑选艺术品”,他实则在传授一套普适的认知方法论:
- 祛魅思维:剥离权威滤镜,直面事物本质
- 故事重构:任何现象都有千万种解读可能
- 价值创造:在混沌中建立个人审美坐标系

设计师从中悟出产品叙事之道,文案写手学会制造观念冲突,甚至普通读者也开始在早餐煎蛋里发现达利式的超现实美感。正如书中所言:“艺术不是墙上挂的画,而是你观看世界时突然亮起的第三只眼”。

---

五、为什么你该马上翻开这本书?

1. 豆瓣艺术类TOP10常驻选手:连续36周入选“想读”榜单,跨界读者打出8.9高分
2. 权威媒体认证:《纽约客》称其为“21世纪《艺术的故事》平民版”
3. 沉浸式阅读体验:每章附“艺术生存挑战”,例如“明天请穿着让保安侧目的衣服去看展”
4. 职场人秘密武器:掌握“观念包装术”与“价值叙事法”,竞争力直线飙升

---

六、后记:当艺术照进生活

合上书页的那个下午,你可能会突然发现:
阳台上歪斜的晾衣架成了动态雕塑,
地铁人群的流动暗含行为艺术,
甚至甲方反复修改的需求文档,
也透着荒诞主义的黑色幽默...

这就是《哗众取宠》的魔法——它不教你鉴定艺术品,而是赋予你“将庸常点石成金”的视角。正如佩里在修订版序言写的:“如果看完这本书你还是讨厌当代艺术,恭喜!你已掌握了批判性思维的第一课。”

---

[参考资料]
哗众取宠 - 图书 - 豆瓣
《哗众取宠》--书汇--中国作家网
推荐 - 哗众取宠 - 豆瓣

最新评论
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
Copyright @ 2018 . All rights reserved. 
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: 18612002278 | 管理登录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