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内容

中国建筑史: (通校本)

穿越千年屋檐,解码东方密码:梁思成《中国建筑史》中的文明基因

一、一部用木石写就的史诗:本书核心思想
梁思成先生以“结构技术 环境思想”的双重视角,破译了中国古建筑的千年密码。他认为,中国建筑并非孤立的技术产物,而是“儒家秩序与道家意趣的共生体”:从宫殿的轴线对称到园林的曲径通幽,从木构榫卯的精巧到风水堪舆的玄妙,每一处飞檐斗拱都凝结着中华文明的哲学基因。

他首次提出中国建筑的“文法体系”——以《营造法式》为教科书,以木构架为基本语法,通过“材分制”的模数化设计,实现从民居到宫殿的尺度跃迁。这种“万变不离其宗”的智慧,恰如汉字的结构规律,在严整中蕴含无限可能。

二、五千年营造术的时空巡礼:内容纲要精要
(1)上古至秦汉:文明的筑基
- 土木史诗:从半坡遗址的穴居到殷商“茅茨土阶”,揭示早期建筑如何回应黄土地理
- 礼制初现:周代“左祖右社,面朝后市”的都城规划,奠定儒家空间伦理
- 高台之谜:战国楚章华台、秦阿房宫等巨型土木工程,展现集权帝国的营造野心

(2)魏晋至隋唐:文化的融合
- 佛教东渐:从云冈石窟的犍陀罗风格到唐代佛光寺的本土化转型
- 木构巅峰:五台山南禅寺大殿(现存最早木构)的“一柱擎天”结构奥秘
- 城市规划:长安城108坊的网格布局,如何实现“百万人共居而不乱”

(3)宋元至明清:技艺的升华
- 法式革命:宋代《营造法式》的模数化设计,堪比古代建筑“ISO标准”
- 民族交融:辽代应县木塔的“明五暗四”结构,见证多民族文化碰撞
- 集大成者:紫禁城建筑群的“千龙吐水”排水系统与“阴阳五行”空间象征

三、镌刻在梁柱间的智慧:经典名句撷英
> “中国建筑之个性,即我民族之性格”——梁思成以建筑为镜,照见华夏文明的集体人格。
>
> “建筑之始,本于实际需要;其终,则达于哲理境界”——从实用到艺术的升华之道。
>
> “这些木构建筑在战火中幸存,却在‘建设’的名义下消亡”——痛彻的文化警示,至今振聋发聩。

四、为何这部书值得放在每个中国人的书架上?
(1)权威性:战火淬炼的学术丰碑
在抗战烽火中,梁思成与营造学社同仁穿越15省200余县,测绘2000余组古建筑。当他们在五台山发现唐代佛光寺时,胶片用尽的团队竟用毛笔在宣纸上完成了全尺寸拓印——这是用生命守护文明根脉的史诗。

(2)系统性:打开传统建筑的密码本
全书以“分期 类型”双重维度解析:
- 时间轴:从上古“茅茨土阶”到明清“官式建筑”的演变脉络
- 类型学:分解官式、民居、园林、陵墓等12类建筑的基因图谱
- 技术流:图解“偷心造”“计心造”等27种斗拱组合的力学奥秘

(3)启示录:传统智慧的现代转译
- 可持续性:应县木塔的“柔性结构”抗震智慧,为当代高层建筑提供灵感
- 模数化:宋代“材分制”与当代BIM技术的跨时空对话
- 空间哲学:苏州园林的“移步换景”如何启发参数化设计

五、当我们在读建筑史时,到底在读什么?
这部书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三个维度的认知革命:
1. 看见隐形文明:那些被误读为“落后”的土木建筑,实则是天人合一的顶级生态设计
2. 解码文化基因:从太和殿的九脊重檐到四合院的影壁玄关,处处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图腾
3. 重拾营造自信:当巴黎圣母院重建求教中国榫卯技术时,我们更懂梁思成当年的疾呼

---

参考资料
《中国建筑史》学习感想
走近巨匠 |梁思成《中国建筑史》之意义所在
《中国建筑史》笔记(供参考)
中国建筑史 - 图书 - 豆瓣

上一篇岁时茶山记下一篇我心深处
最新评论
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
Copyright @ 2018 . All rights reserved. 
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: 18612002278 | 管理登录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