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
积分商城
《中国科学技术史:第二卷 科学思想史》是一部颠覆西方中心论的史诗巨著,耗费半个世纪心血、4500万字体量重构世界科技史叙事,指出中国古代科学蕴含完整思维体系与宇宙观。它是破解“李约瑟难题”的思想密钥,揭示阴阳五行建立自然认知框架,“气论”体现有机宇宙观超前
92岁的基辛格在与中国领导人打交道半世纪后完成《论中国》,书中以“国际象棋与围棋”比喻揭示东西方战略思维差异,暗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独特生存智慧。基辛格剖析中国不同历史阶段战略:1840 - 1949年,关注清王朝困境及奕訢改革;1949 - 1979年,将朝鲜战争视为毛泽东
熊逸耗时十年修订的《王阳明:一切心法(修订版)》为当代人带来心学启示。书中以“心即理”剖析现代人的精神困境,指出人们常将问题归咎于外界,却未正视内心虚妄,现代人痛苦本质与明代士大夫无异。该书阐述了知行合一的四重境界:心体澄明回归先天之境,如指出焦虑源
本文围绕本雅明的《单向街》展开,深度剖析其内涵与价值。这部1928年出版的作品以60篇随感构成,豆瓣评分8.4,被阿多诺赞为“意象的星丛”。本雅明从三重维度对现代性展开批判:一是将柏林街景化作切片,揭示都市空间中物质与精神的悖论;二是提出“胶囊式传记”概念,以
文章围绕《阅读ABC》展开,探讨其对现代诗歌审美基因的重塑。20世纪20年代,诗人庞德的惊世宣言凝结成此书,书中“一切批评都是一种界说古典作家的尝试”开启了现代主义诗歌通往古希腊罗马的密道。他摒弃学院派考据癖,以独特视角评价作家,如称卡图卢斯的抒情诗更接近诗
在数字经济浪潮下,知识迭代快,学习能力成为决定生存的核心资本。豆瓣评分7.2的《学习的学问:走出低效与无序的实践法则》,为现代人提供系统性学习方案。书中开篇指出数字时代传统学习思维失效,真正的认知升级需系统性工程。作者独创“认知四维矩阵”,将学习拆解为目
《认知觉醒》自出版以来销量破百万,豆瓣评分 8.6 分,被权威媒体转载推荐,被誉为“普通人的觉醒指南”。作者周岭以多学科为根基,提出“人有两次生命,一次是出生,一次是觉醒”理念,通过 7 大底层逻辑和 20 个成长关键词,直击当代人痛点。书中有三大颠覆认知的底层
《淮南子》是西汉意识形态转型期的思想丰碑,蕴含穿越千年的治世智慧。它以“道”为根基构建宏大宇宙观,保留原始道家精神,提出实践准则,形成儒道平衡的治理哲学。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是古代系统论典范,还孕育了豆腐制作等科技发明,体现知行合一。全书二十一卷构建多维
《人生拒绝清单》主张撕掉“人生必做”的枷锁,活出自由。在“必须”成时代集体焦虑的背景下,社交媒体上充斥“30 岁前必去的 50 个地方”等内容,让人们被塞进“必须”的失控列车,消费主义和社会规训伪装成人生必修课和自我追求。本书提出逆向思维的人生哲学。核心是减
《现实的社会建构》是知识社会学的里程碑著作。1966年,彼得·伯格与托马斯·卢克曼在书中将现象学哲学注入社会学传统,提出“客观现实”是意义之网的观点,把研究范畴拓展至普通人日常认知,消解“社会决定意识”与“意识形塑社会”的二元对立。书中核心命题揭示社会是
《技术与文明》是刘易斯·芒福德以机器透视人类文明的重磅著作,被誉为“技术史学开山之作”。作者将机器定义为“社会组织的特殊形式”,揭示人类被机器反向塑造文明基因。本书以跨学科视野串联各领域线索,200余幅插图展现技术与文明共振,被钱伟长誉为“破解现代性困局
本文围绕《韩非子》,探讨法家思想的内涵、价值及启示。韩非子集商鞅之“法”、申不害之“术”、慎到之“势”,构建法家思想体系。他以“法治恶”,继承荀子“性恶论”,批判儒家“仁政”;还兼容道家、墨家、儒家思想。《韩非子》涵盖政治哲学、法治理论、历史批判与寓
《商君书》是战国时期诞生的一部重要典籍,蕴含着穿越千年的治国密码。其核心思想主要有三点:一是法治立国,以法律为治国根基,法治体系具明确性、强制性和革新性;二是农战兴邦,独创「农战合一」战略,包括土地改革、「军功授爵」、「重农抑商」;三是弱民驭国,通过
本文围绕克利福德·格尔茨的《地方知识:阐释人类学论文集》展开,对这部学术经典进行多维度解读。1983 年出版的该书由 11 篇论文构成,连接哲学、人类学与社会科学,引发认知论的思考。格尔茨提出“地方知识”概念,强调其依托特定文化语境,且书中包含深描理论、反普遍
本文介绍了王夫之《黄书·噩梦》的思想价值。1956年《黄书》与《噩梦》合编刊行,这部尘封两世纪的著作凝结了王夫之三十年思想精华,《黄书》呐喊“天下非一人之私”,《噩梦》探寻科举、田制等救世良方。其核心思想包括:政治上,主张“天下为公”,构建权力制衡机制;
《余生不上班:我的乡村人生实验》是一部颠覆城市生存逻辑的觉醒之书。它以六个都市青年的生命轨迹为样本,撕开现代人“996 - 房车贷 - KPI”的生存闭环,以纪录片手法记录他们在乡村的真实突围,是对工业化生存范式的哲学反叛。书中涵盖六种生存实验的田野报告,如罗逸
《世界是如何思考的:一部哲学全球通史》以“人类思想地图”为坐标,颠覆西方中心主义,重构认知地图。本书揭示西方哲学只是人类智慧长河的支流,探讨了“轴心时代”中国、印度、希腊同步诞生哲学体系的原因及思想分歧。书中从四重维度拆解人类思维密码:认知世界方面,
本文聚焦于马修·阿诺德1869年出版的著作《文化与无政府状态》,分析其跨越三个世纪仍受追捧的原因。阿诺德对工业文明初期的批判,在如今数字化浪潮下仍振聋发聩。他将维多利亚社会分为“野蛮人”贵族、“非利士人”中产、“群氓”平民三类,揭示工业革命带来的精神危机
本文介绍了布里安娜·威斯特所著书籍,该书能重塑人的思维方式。在短视频时代,其文字如清醒剂,用101篇短文剖开现代人的认知茧房,解构消费主义伪疗愈神话。书中融合荣格心理学与东方禅意,有认知重构四重奏,包括将负面情绪转化、用集合论诠释亲密关系、独创习惯干预模
《失控的真相》剖析数字时代人们在信息洪流中远离真相的困境,并提供应对之法。在搜索引擎与社交媒体的影响下,人类面临认知危机,“搜索即相信”的模式使思维退化,互联网成思想牢笼。书中指出信息茧房是群体性认知偏见的温床,“认知监控资本主义”悄然成型,知识商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