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
  • Decadent 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: Art and Literature Against the American Grain, 1890-1926 (Suny Series, Studies in the Long Ninet

    《Decadent 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: Art and Literature Against the American Grain, 1890 - 1926》揭示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“颓废文化运动”,知识精英以此解构“美国梦”。书中从镀金时代暗面、病态美学诞生、文学反叛谱系、艺术越界实验四重维度剖析。名言1:

  • American Orient: Imagining the East from the Colonial Era Through the Twentieth Century

    名言1“当五月花号驶向新大陆时,清教徒的行李箱里装着两幅东方地图:一幅是《圣经》中的应许之地,另一幅是马可·波罗笔下的神秘国度。”- **核心思想**:揭示宗教与殖民认知的共生关系。- **推荐理由**:形象地展现了早期美国殖民者将宗教认知与对东方的想象相融合,

  • Alimentary Orientalism: Britain’s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the Edible East

    《Alimentary Orientalism: Britain’s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the Edible East》以18 - 19世纪英国文学为切入点,揭示东方食物被塑造为“他者化”文化符号,英国借味觉叙事构建东方异域想象,巩固自身优越感。书中通过茶叶、砂糖、鸦片等案例,展现殖民掠夺、血腥贸

  • The Other East and Nineteenth-Century British Literature: Imagining Poland and the Russian Empire

    《The Other East and Nineteenth - Century British Literature: Imagining Poland and the Russian Empire》对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文本进行细读,揭示波兰与俄国形象的矛盾建构。书中提出波兰作为“另一个东方”,其形象具有双重性,挑战了萨义德的“东方主义”叙事

  • The Worship of Confucius in Japan

    总结:《The Worship of Confucius in Japan》以历时性视角揭示日本对“释奠”仪式的千年重构史,核心命题是源自中国的孔子祭祀礼仪在日本转化为纯粹文化符号。内容架构包含仪式演变的双重周期,古代至中世从政治工具变为文化象征,近世至现代经历文化民族主义的重构。书

  • 回应现代性: 改革运动史

    名言1:“当火车时刻表取代安息日蜡烛,我们的信仰还剩几何?”(正统派拉比亚伯拉罕·盖革)名言2:“不是圣经创造了犹太人,而是犹太人创造了圣经!”(改革派领袖大卫·艾因霍恩)核心思想:《回应现代性:改革运动史》聚焦19 - 20世纪犹太教改革运动,揭示犹太社群从

  • 近代传教士论中国宗教: 以慕维廉《五教通考》为中心

    名言1:“儒教的祭天仪式,实为政治权力的神圣化展演”。名言2:“中国人的宗教史,是一部不断远离真正上帝的堕落史”。核心思想:陈怀宇《近代传教士论中国宗教》以慕维廉《五教通考》为核心,揭示传教士对中国宗教体系解构与重构逻辑,提出儒教是“政权宗教”、宗教退

  • 金枝: 巫术与宗教之研究

    《金枝》由弗雷泽所著,是解构人类思维进化的史诗。核心思想为提出“人类思维三阶段论”,即巫术→宗教→科学,以“森林之王”祭司习俗为例揭示巫术与宗教深层关联。全书共12卷69章,涵盖“森林之王”谜题、交感巫术体系等内容。名言1:“巫术与科学在认识世界的概念上,

  • 中国的宗教系统及其古代形式、变迁、历史及现状

    《中国的宗教系统及其古代形式、变迁、历史及现状》是一部2018年由花城出版社推出的六卷本学术巨著。作者以跨学科视角,结合田野调查与经典文本分析,系统梳理中国本土宗教发展。名言:1. “中国人的祭坛上,孔子与关帝共享香火,这非但不是信仰混乱,恰是文明韧性的密码

  • 世界宗教理念史(卷一): 從石器時代到埃勒烏西斯神祕宗教

    核心思想书中埃利亚德指出“人类的生活本身就是宗教的行为,因为饮食、性爱和工作都有类似圣事的价值”,强调宗教并非外在仪式规范,而是人类建构意义的根本方式,人类通过“神圣化”行为对抗存在的虚无,“永恒回归”理论是理解全书的关键。 名言提炼1. “神圣与世俗的

  • 写给无神论者

    《写给无神论者》由英国作家阿兰·德波顿创作,其核心思想是宗教智慧可脱离神学框架,成为现代人应对精神困境的实用工具,体现“去神学化”宗教观,正如“我们不需要相信上帝存在,却能借鉴教堂如何让人心安静”。书中从群体、教育、和善、体制四个方面给出建议,像借鉴

  • 密释纳: 第2部:节期

    《密释纳·第2部:节期》是拉比犹太教核心经典,商务印书馆2022年张平译注本引入中文世界。它采用“平行逻辑”辩论范式,记录1 - 3世纪贤哲对节期律法争议讨论,如安息日、逾越节等相关律法问题,培养提出真问题能力。其构建独特时序体系,每个节期是“圣俗时间”转换开

  • 早期中国知识观念与文献的生成(4秦汉卷): 秦汉卷

    《早期中国知识观念与文献的生成(4秦汉卷)》聚焦秦汉四百年知识体系剧变与定型。以“权力—知识—文献”为线索,揭示秦汉从多元争鸣到思想一统的转型,知识生产从私学转向官学,奠定中华文明知识框架。全书八章解构秦汉知识革命,涉及知识观念重塑、文献革命等内容。名

  • 早期中国知识观念与文献的生成:战国卷: 战国卷

    《早期中国知识观念与文献的生成:战国卷》以独特史学视角,揭示战国知识体系动态生成过程。核心观点是诸子思想争鸣、文化碰撞交融、文献编纂创新构成早期知识体系三重支柱。书中有三个突破性认知,包括知识生产与政治权力共生等。内容共八章,从著述革命到文献校理革命

  • 早期中国知识观念与文献的生成(春秋卷): 春秋卷

    《早期中国知识观念与文献的生成(春秋卷)》以考古学、文献学、思想史三重维度,揭示春秋时期知识系统化与文献编纂的共生关系。核心突破是论证编年体史书《春秋》诞生是构建世界秩序的标志,奠定华夏文明知识框架。名言提炼:1. “编年体的时间网格,实为华夏文明的知识

  • 早期中国知识观念与文献的生成: 殷商西周卷

    林甸甸教授的《早期中国知识观念与文献的生成:殷商西周卷》突破传统文献学框架,以动态视角揭示商周文献是制度运作的产物。核心思想是重构「知识 - 制度 - 文献」三维模型,包括巫政体系决定文本形态、职事分工催生专业文献、仪式实践转化文献功能。全书通过七大专题解

  • 异端的肖像

    《异端的肖像》是日本暗黑美学宗师涩泽龙彦的奇书,被誉为“二十世纪亚文化圣经”。书中解剖七位被主流遗忘的“异端”,揭示人类文明暗面。“异端”承载时代华美与毁灭,其“痉挛理论”指出灵魂与时代错位会迸发出能量。名言1:“有些人为了忘却不幸而饮酒。我不饮酒。我

  • 奇兽之鉴: 《坤舆全图》与大航海时代的海陆怪兽

    《奇兽之鉴:〈坤舆全图〉与大航海时代的海陆怪兽》以利玛窦绘制的《坤舆万国全图》为线索,探索大航海时代全球地理认知与生物想象的碰撞,揭示了16 - 17世纪中西文明在多领域的交融。书中展现地理认知革新、奇兽象征意义、中西奇兽谱系差异,也呈现了科学与幻想的交织及

  • 遥望与亲历: 一个西方家庭眼中的中国 : 1887—1950

    《遥望与亲历:一个西方家庭眼中的中国(1887—1950)》以西方传教士家族的视角,重构了近代中国历史。本书通过伊萨贝尔家族三代人的微观叙事,展现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63年间西方知识精英在中国各领域的印记,以及他们被时代裹挟的命运。书中涵盖医疗传教的双向启蒙、紫

  • 传播与流动: 移民、手机与集装箱

    核心思想:戴维·莫利的《传播与流动:移民、手机与集装箱》打破“媒体中心主义”,关注传播物质性、流动性与全球化关联,揭示“流动”重构社会权力结构。名言提炼:“传播的终极隐喻不是‘信息高速公路’,而是集装箱船:沉默、庞大、承载着全球化的重量与裂痕。”“当

Copyright @ 2018 . All rights reserved. 
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: 18612002278 | 管理登录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