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内容

漢唐佛教社會史論

出世还是入世?《漢唐佛教社會史論》如何解碼僧侶與俗世的千年糾葛

核心思想:穿透袈裟看人間
謝重光博士在《漢唐佛教社會史論》中顛覆了「僧侶避世」的傳統認知,提出**「佛教社會是俗世社會的鏡像投射」**核心論點。通過對漢唐時期寺院經濟、僧官制度、政教關係的系統考證,揭示出僧團不僅深度參與土地兼併、稅賦改革等社會邉樱谖幕瘋鞑ブ谐洚敗杆枷塍A站」角色[3][10]。書中特別強調:**「袈裟之下有田契,梵唄聲中有市聲」**,將佛教研究置於社會結構變遷的動態坐標中,展現宗教與世俗權力的雙向塑造過程。

---

內容提綱:四維透視下的佛教社會
一、制度建構:從「結草為庵」到「寺院經濟體」
- 東漢至南北朝:僧團自治模式與士族門閥的資源博弈
- 唐代「均田制」下的寺院田產:以敦煌文書揭示的「僧戶」土地經營網絡
- 功德稅與免役權:特權背後的政教博弈[10]

二、政治參與:袈裟裏的權力遊戲
- 武周時期的「白馬譯經」:意識形態包裝術的經典案例
- 安史之亂中的寺院武裝:太原竹林寺僧兵組織考
- 「三教論衡」的幕後推手:僧人作為皇室顧問的雙重身份[3]

三、文化樞紐:超越宗教的社會功能
- 寺院市集:長安西明寺的絲綢貿易中轉記錄
- 醫療共同體:敦煌莫高窟醫方卷與民間疫病防治
- 科舉培訓基地:終南山寺院「外書堂」的教育產業化現象

四、思想碰撞:儒釋交融的社會張力
- 「沙門禮敬王者」論戰背後的稅收制度改革
- 韓愈諫迎佛骨事件的經濟學解讀:銅錢外流與通貨緊縮危機
- 白居易「香山居士」身份的社會學意義:士大夫的精神避風港

---

洞見之光:穿透歷史的學術鋒芒
1. **「佛教中國化的本質,是地主經濟的宗教表達」**——對北魏「僧祇戶」制度的新解讀,揭示寺院如何複製豪強莊園模式。
2. **「唐武宗滅佛非因信仰衝突,實為中央財政的絕地自救」** 通過對會昌年間銅錢鑄造數據的考證,重構滅佛邉拥慕洕鷦右蜴湕l。
3. **「敦煌放貸文書中的比丘印,見證宗教戒律與商業慣例的博弈」** 揭示7-9世紀佛教團體在絲路貿易中的信用中介作用。

---

跨界啟示:當學術照進現實
- **權力制衡視角**:唐代「僧統」職位的流變,為現代宗教事務管理提供歷史鏡鑒[6]
- **文化傳播模型**:佛經譯場「九職分工制」對當代知識生產機制的啟發
- **經濟倫理困境**:寺院「無盡藏」金融實踐中的道德風險,直指當代宗教商業化痛點

---

學界回響:多元視角的碰撞
- 葛兆光教授評價該書「將制度史與思想史焊接,開闢宗教社會學新範式」
- 日本東洋史學家礪波護認為「對寺院土地制度的考證,改寫了唐宋變革論的坐標系」
- 社會學家田餘慶指出「僧官系統研究填補了中古官僚制度拼圖的關鍵缺環」

---

閱讀此書的三重收穫
1. **顛覆性認知**:打破「宗教超然性」神話,理解佛教作為社會子系統的咝羞壿
2. **方法論啟迪**:檔案文書(敦煌契約)、器物銘文(寺院銅鐘)、筆記小說(《酉陽雜俎》)的多重證據法哂檬竟
3. **現實參照系**:從漢唐佛教與社會的互動模式,反思當代宗教團體的社會定位

[3] 从寺院、政治功能、僧尼待遇等视角——浅谈唐朝与佛教的关系
[10] 当唐朝遇见佛教——一个开放和包容的时代

最新评论
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
Copyright @ 2018 . All rights reserved. 
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: 18612002278 | 管理登录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