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内容

印度佛教史

豆瓣9.3分神作!这本入门书为何被誉为了解印度佛教的“黄金钥匙”?

---

一、核心思想:重构印度佛教的历史脉络
《印度佛教史》以**“学术性佛教研究”**为根基,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辨和跨学科视角,系统还原了印度佛教从诞生到衰微的完整历史轨迹。作者平川彰教授摒弃传统教派立场,以**“通史式框架”**整合东西方研究成果,既呈现佛陀教义的本质内核,也剖析佛教与印度社会、政治、哲学的互动关系[1][2]。

书中贯穿两大核心理念:
1. **动态演化观**:佛教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,而是随历史语境不断演化的思想体系;
2. **去中心化视角**:突破“大乘中心主义”,平等探讨部派佛教、密教等多元形态的价值。

---

二、内容提纲:五阶段全景透视
全书以**五大历史分期**为骨架,辅以详实的文献考证与哲学思辨:

1. **原始佛教**(约公元前6世纪-前4世纪)
- 佛陀创教的核心教义(四圣谛、缘起论)
- 僧团制度与戒律体系的初创
- 第一次经典结集的历史争议

2. **部派佛教**(约公元前4世纪-公元1世纪)
- 根本分裂的深层动因(“十事非法”等戒律争端)
- 说一切有部、大众部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分野
- 阿毗达摩哲学的体系化建构

3. **初期大乘佛教**(公元1世纪-4世纪)
- 《般若经》《法华经》等经典的出现背景
- “空性”思想的革命性突破
- 菩萨道与在家信众地位的提升

4. **后期大乘佛教**(公元5世纪-7世纪)
- 唯识学派与中观学派的辩证交锋
- 如来藏思想的兴起与争议
- 佛教与印度教的思想博弈

5. **密教时期**(公元8世纪-12世纪)
- 仪轨化、符号化转型的社会动因
- 曼荼罗、真言等实践体系的确立
- 佛教在印度本土衰亡的历史警示

---

三、学术价值与名人背书

? 学界权威评价
- **蓝吉富(台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教授)**:
> “本书每章注释皆暗藏学术史密码,通过通史体裁的创造性运用,既呈现国际佛学界百年研究焦点,又为汉传佛教研究树立新范式。”[1]

- **惠敏法师(佛教学者)**:
> “从研究生到教授,此书始终是我案头必备工具。其考据之精微、论述之平衡,堪称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的典范。”[1]

? 三大突破性贡献
1. **史料批判方法论**:融合碑铭、考古与多语种文献的“三重证据法”;
2. **思想史坐标系**:建立佛教教义演变与印度文明进程的关联图谱;
3. **跨文化比较视野**:揭示希腊化文明、波斯文化对佛教传播的影响[2][4]。

---

四、阅读收获:一场智识觉醒之旅

? 对初学者的启蒙价值
- 破除“佛教即禅修”的刻板认知,理解其作为哲学体系的复杂性;
- 掌握佛教史关键术语(如“无我”“中道”)的原始语境;
- 通过历史脉络把握佛教中国化的底层逻辑。

? 给研究者的方法论启示
- 学习如何从教派争议中提炼思想史线索(如部派分裂背后的认识论分歧);
- 获取百年来国际学界核心论著的索引路径(书中附800余条参考文献);
- 启发对佛教现代化转型的批判性思考[4]。

---

五、经典洞见摘录(书中核心命题)
> “佛陀的‘无我’说不是否定主体,而是解构对永恒实体的执着。”
>
> “大乘佛教的兴起,本质是城市商人与手工业者对传统僧团精英主义的反抗。”
>
> “密教的仪轨化,既是佛教对印度教复兴的妥协,也是其丧失思想独创性的开端。”

---

[参考文献]
[1] 印度佛教史 - 图书 - 豆瓣
[2] 印度佛教史|平川彰著|“学术性的佛教研究”之经典_全集...- 喜马拉雅
[4] 印度佛教史 - 全部书评 - 豆瓣

最新评论
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
Copyright @ 2018 . All rights reserved. 
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: 18612002278 | 管理登录
seo seo